回到主页

别再追求“惊喜”:重构客户体验的三大科学支柱

客户体验专著《Mov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Field Forward: Introducing the Touchpoints, Context, Qualities (TCQ) Nomenclature》解读

· 客户体验系列

为什么多数客户体验项目都失败了?

几乎所有公司都在谈论客户体验(CX),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这些投入往往收效甚微,根据业内的研究报告指出,只有三分之一的客户体验管理(CXM)项目取得了成功,绝大多数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都低得令人失望。

问题出在哪里?核心症结并非客户体验这个概念本身,而在于它长期以来被定义得过于宽泛和模糊,缺乏一个清晰、可执行的框架。正如很多客户体验从业者指出的那样,“CEO们口头上支持CX,却并不真正理解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现在,客户体验专家Arne De Keyser的一项研究通过对143篇相关论文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名为TCQ——Touchpoints(触点)、Context(场景)、Quality(品质)的全新客户体验框架。它首次将复杂、抽象的“客户体验”分解为三个易于理解和管理的“小块”,为企业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行动蓝图。

一、无法控制的,可能才是最重要:被忽视的“非企业控制触点”

TCQ框架的第一个构建块是触点 (Touchpoints),即客户与品牌或公司之间的所有互动点。

传统上,管理者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控制的触点上,例如公司的官方网站、门店环境、广告以及员工服务。这些是我们能够直接设计和优化的部分。然而,客户的体验远不止于此,还包括大量非企业控制的触点,比如店里的其他顾客、社交媒体上的网红评价,甚至是合作伙伴的服务。

而第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就在这里:学术文献中,100%的研究都关注了企业可控的触点,但对非企业控制触点的研究覆盖率仅为46.85%。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管理者可能只看到了客户旅程的一半。在今天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里,客户体验是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中形成的。忽视其他顾客的行为、合作伙伴的表现或社交媒体影响者的言论,就像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你的品牌形象和客户感受,正越来越多地由你无法直接控制的力量所塑造。

这意味着整个CX战略,都可能因为一个来自不满顾客的病毒式抖音视频,或是一次来自第三方合作伙伴的糟糕配送体验而被彻底颠覆——而这些领域,恰恰是你当前的指标体系所忽略的。是时候问问你的团队了:我们的CX仪表盘,是否以追踪网站点击率同等的严谨度,来追踪第三方合作伙伴的表现或社交媒体上的用户情绪?

这种对可控范围的狭隘关注,不仅体现在谁在影响体验上,更延伸到了何处发生体验上,从而导致了下一个更大的盲点。

二、“场景”远不止实体环境:被遗忘的市场与环境因素

TCQ框架的第二个构建块是场景 (Context)。它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下,影响客户体验的所有内外部因素,场景分为四种类型:

  • 个体场景:顾客当时的情绪、预算、过往回忆等。
  • 社交场景:与家人、朋友一同购物时的社交氛围和规范。
  • 市场场景:竞争对手的促销活动、市场上替代品的存在等。
  • 环境场景:天气与气温、经济状况、政治事件,甚至是像COVID-19这样的大流行病。

第二个令人惊讶的发现是,CX研究和管理中存在着巨大的盲点。相对于被广泛关注的个体场景(研究覆盖率62.94%)和社交场景(22.38%),市场场景和环境场景被严重忽视,其研究覆盖率分别仅为10.49%和6.99%。

这一发现揭示了CX管理中的一个巨大漏洞。一次竞争对手的降价促销、一个突如其来的下雨天,或者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都可能彻底改变客户对同一次互动的感受。例如,在疫情期间,一次“普通”的线下购物体验,可能会因为环境因素而变得充满压力和焦虑。大多数企业并未系统地将这些强大的“外部力量”纳入其CX管理模型中。

这暴露了多数CX模型的致命缺陷:它们是为“理想世界”设计的,却忽略了市场动态和环境变化的混乱现实。一个不考虑这些外部力量的战略,根本称不上战略,而是一场赌博。不妨思考一下:你公司的CX行动手册里,是否有预案来管理在竞争对手搞闪电促销时,甚至只是在一个因下雨而导致配送延迟的日子里,客户的体验和感知?

正如我们常常忽略那些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一样,我们也时常误读我们试图创造的内部反应。我们对“惊喜”的执念,往往完全偏离了重点。

三、无需总是“惊喜”:重新思考体验的好、坏与平庸

TCQ框架的第三个构建块是品质 (Qualities),它描述的是客户对某次互动产生的反应和感受的属性。其中有两个维度特别值得关注:

  • 效价 (Valence):体验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中性的?
  • 寻常性 (Ordinariness):体验是寻常的(ordinary)还是非凡的(extraordinary)?

第三个令人惊讶的发现挑战了行业的普遍认知。研究数据显示,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痴迷于创造积极的(研究覆盖率22.38%)和非凡的(19.58%)体验。然而,对于中性或平淡的体验 ,人们的关注却少得可怜,覆盖率仅为2.80%。

这一发现极具反直觉意义。它有力地挑战了“永远要取悦和惊喜客户”的传统观念。让我们反思一下:对于像每周采购生活用品这样的寻常任务,客户真正想要的可能不是惊喜;而对于蹦极(bungee jumping)这类非凡活动,客户的期待则完全不同。在支付账单或每周购物等场景下,过度追求“惊喜”不仅无法提升价值,反而可能是一种严重的资源错配。

真正的战略胜利,并不总在于创造一个“哇”的时刻;有时,它在于一次完美“无聊”、毫无摩擦的交易。关键在于,你是否知道在何时应该追求哪一种。

四、从流行语到行动蓝图:TCQ框架让体验切实“可管理”

将以上发现汇总,我们看到TCQ框架的根本性影响。客户体验领域最大的问题并非缺乏努力,而是“缺乏一种共同的语言”,导致战略无法落地。

TCQ框架——触点(T)、场景(C) 和 品质(Q)——恰好提供了这套简单、精确的语言。它将模糊的“体验”概念分解为可以被清晰讨论、审计和设计的具体元素。正如研究原文所强调的:

TCQ 命名法提供了一种将客户体验(CX)落到实处的语言。它将 CX 分解成任何学者和从业者都能理解的‘小块’,超越了当前宽泛的定义和框架,让讨论和管理 CX 成为可能。

在实践中,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个框架来系统地审计CX项目(我们是否覆盖了所有触点?是否考虑了关键场景?)和推动CX设计与创新(我们希望在哪个触点、哪种场景下,创造出哪种品质的体验?)。通过这种方式,CX终于可以从一个模糊的口号,转变为一个可以被精确执行的商业案例。

结论:提出正确的问题

TCQ框架不仅揭示了我们过去的盲点,它更迫使我们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视角转变——从一种内部的、痴迷于控制的视角,转向一种外部的、具备生态系统意识的战略。它让我们不再盲目追逐“惊喜”,而是开始系统地构筑“价值”,无论这种价值是非凡的,还是完美而高效地寻常。

这标志着客户体验管理正从一门“艺术”向一门“科学”转变。它通过提供一种全新的、系统化的语言,帮助企业更全面、更精确地理解和管理客户旅程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摆脱“CXM项目失败率高”的魔咒。

因此,对于管理者而言,也许真正应该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我们该如何提升客户体验?”,而是“我们是否清晰地定义了构成体验的所有触点、场景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