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客户体验”(CX)这个概念不断的被频繁提及的今天,我们作为消费者,仍然会遇到那么多令人沮丧、效率低下甚至匪夷所思的糟糕体验?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企业在大谈特谈“以客户为中心”,而客户却常常感到被忽视。
问题或许出在我们对客户体验的一些基本假设上。艾伦·J·波特(Alan J. Porter)在其著作《客户体验三位一体:客户、内容与场景》(CX Trinity: Customers, Content, and Context)中,以其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挑战传统的观点。这些观点犀利而实用,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本质。
这本著作综合分析了构建卓越客户体验(CX)的核心框架——“CX Trinity客户体验铁三角”,即客户(Customers)、内容(Content)和场景(Context)。这一框架主张,任何成功的客户体验都源于三个基本要素的动态结合:深刻理解客户的需求、在恰当的时机交付有价值的内容,并充分把握客户互动的具体场景。
现代客户体验已从线性的销售漏斗演变为一个持续的、无限的互动循环。企业必须超越传统的体验测量指标,转向真正地“倾听”客户,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为什么”。为适应日益增多的交付渠道(如人工智能、语音助手等),内容本身必须被“工程化”,使其具备结构化、智能化和模块化的特性。同时,技术设计必须由客户体验驱动,而非受其限制,这要求企业在各数据孤岛之间搭建桥梁,确保信息的无缝流动。最后,员工体验与客户体验同等重要,因为满意的员工是交付卓越服务的基石。
1.第一部分:客户 (Customers) - 理解体验的核心
对客户的深刻理解是构建所有成功体验的起点,这不仅意味着了解他们是谁,更要洞察他们的行为模式、根本需求以及完整的生命周期旅程。
重新定义客户旅程
传统的营销模式将客户旅程描绘成一个线性的销售漏斗,终点是购买。然而,在数字化时代,这一模型已不再适用。
* 从线性到循环: 客户旅程已经转变为一个持续的“购买-拥有”(buy-then-own)循环。客户在购买后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使用、维护和推荐阶段,这些体验将直接影响其下一次的购买决策。
* 无限互动模型: 这种循环构成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无限互动”(infinite engagement)。从企业角度看,这意味着通过优质服务留住客户,并通过他们的推荐获得更多客户,从而实现持续的收入增长。
* 客户视角的十个阶段: 一个完整的客户旅程循环包含十个关键阶段:认知、产生需求、研究、评估、购买、交付、使用、维护、倡导和推荐。企业必须在每一个阶段都提供无缝、一致的卓越体验。
倾听而非仅仅测量
数据和指标重要的,但它们往往只能揭示“发生了什么”,而无法解释“为什么发生”。
* 指标的局限性: 诸如净推荐值(NPS)、点击率和页面停留时间等指标记录的是过去的行为,却无法揭示客户的真实意图。例如,较长的页面停留时间可能意味着内容引人入胜,也可能说明内容晦涩难懂,用户需要费力寻找答案。
* 调查疲劳与行动缺失: 泛滥的客户调查导致了普遍的“调查疲劳”,响应率极低。更严重的问题是,许多公司收集数据后并未采取任何行动,导致“客户之声”项目形同虚设。一个有效的客户反馈机制不仅需要收集信息,更需要将洞察转化为可执行的改进措施。
* 建立真实关系: 要真正了解客户,企业需要超越数据,通过用户测试、客户顾问委员会、现场访问等方式与客户建立直接联系。最好的洞察来自于理解客户的工作和生活,而不仅仅是他们与品牌的互动。
客户洞察的挑战
在客户体验的实践中,获得准确的客户洞察面临诸多挑战,常见的误区包括:
* 人物画像(Persona)的误用: 许多人物画像过于狭隘、静态,并且完全由市场部门凭空创造,未能反映真实客户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有效的人物画像应关注客户需求,并覆盖从购买到支持的整个生命周期。
* B2B与B2C的迷思: B2B的说法是一种迷思,所有商业活动的本质都是“人对人”(human-to-human)的互动。无论是为公司采购还是个人消费,决策最终都由具体的个人基于人际关系和个人体验做出。
* 网站设计的视角: 许多企业网站是“由内向外”构建的,其结构反映了公司的组织架构,而非客户的需求。一个成功的网站应“由外向内”设计,将客户最关心的任务(如查询规格、购买备件、获取支持)置于最核心的位置。
2.第二部分:内容 (Content) - 驱动互动的燃料
内容是连接企业与客户的桥梁,是每一次互动发生的媒介。优秀的内容策略能够建立信任、解决问题并最终驱动业务增长。
内容营销的核心理念
内容营销的本质不是自我吹嘘,而是向客户展示价值。
* 关注客户的痛点: 传统营销是“告诉世界你是摇滚明星”,而内容营销是“向世界展示你是摇滚明星”。企业应停止自我歌颂式的自嗨,转而创作能够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内容,成功的商业源于解决客户的痛点。
* 营销中的事实: 信任是客户体验的基石,营销内容必须以事实为基础,避免使用“独一无二”、“终极”等绝对化术语,除非有确凿证据支持,一个被证实的谎言足以摧毁品牌的所有信誉。
* 通过内容实现差异化: 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内容是实现差异化的关键。企业应找到一个利基市场,通过提供最具深度、最实用的信息,将自己打造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内容策略与管理
有效的内容需要系统性的策略和管理,尤其是在视觉传达和资产管理方面。
* 视觉内容策略: 视觉是强大的沟通工具,但使用不当会引发品牌灾难。一个案例是,某制造商发布的宣传照中,工人的着装在某个重要市场违反了安全规定,导致品牌形象受损。这凸显了制定视觉内容策略的必要性,该策略需明确视觉内容的目标、类型和适用场景(如全球通用或区域特定)。
* 数字资产管理(DAM): DAM系统是执行视觉内容策略的核心工具,它最初可能用于管理网站图片,但其价值会迅速扩展到整个企业,为印刷品、经销商网络、增强现实应用、数字标牌等提供统一、合规的品牌视觉资产来源。
* 告别“常见问题解答”(FAQ): 如果一个网站需要FAQ页面,这本身就说明网站的其他部分设计不佳,未能有效解答用户疑问。企业应致力于设计“无摩擦”的体验,将客户最关心问题的答案(如营业时间、菜单、地址)直接整合到用户的主路径中。
智能内容工程
当下是人工智能和多渠道交付的时代,“内容会自然产生”是一个致命的谬论,内容必须被视为一种需要精心设计的工程产品。内容工程的六个方面, 涵盖了确保内容能够被机器和系统智能利用的六个关键领域:
1. 模型(Model): 定义内容类型、元素和关系。
2. 元数据(Metadata): 描述内容,使其可被智能使用。
3. 标记(Mark-up): 标识内容的结构和场景。
4. 模式(Schema): 提供内容的语义和关系,如DITA、DocBook。
5. 分类法(Taxonomy): 组织相关概念,支持导航、搜索和个性化。
6. 拓扑(Topology): 跨系统建立通用的组织结构。
* 人工智能需要智能内容: 人工智能系统(如聊天机器人、语音助手)的成功运行,依赖于“智能内容”作为燃料。智能内容是结构丰富、语义明确、模块化、连贯且自知的。传统的、大块的、非结构化的内容无法满足新一代交互模型的需求。
3.第三部分:场景 (Context) - 塑造体验的环境
场景是客户与品牌互动的具体环境,包括他们使用的设备、所处的物理位置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脱离场景谈体验是空洞的。
体验驱动技术
技术的角色是实现卓越体验,而不是限制它。
* 设计原则: 理想的客户体验应该驱动系统设计,而非反之。一个常见的反面案例是支付终端的设计:如果屏幕上的“确认”图标和键盘上的物理按键外观一致,但只有触摸屏有效,这便是一个由技术局限导致的设计缺陷。
* P.O.S.T.方法论: 在规划任何数字化项目时,都应遵循体验咨询公司Forrester提出的P.O.S.T.原则,即首先考虑人(People)目标(Objectives),然后制定战略(Strategy),最后才选择技术(Technology)。将技术置于首位往往会导致解决方案与实际需求脱节。
打破信息孤岛
客户将公司视为一个整体,因此,企业的后台系统也应协同工作,提供统一的体验。
* 搭建桥梁而非拆除城堡: 强行拆除各部门根深蒂固的系统(“信息孤岛”)往往不切实际。更有效的方法是在这些系统之间“搭建桥梁”,通过API等技术让数据自由流动。这样既能保护各部门的专业知识,又能实现客户数据的统一视图。
* 客户数据平台(CDP)的真正价值: 如果一个CDP仅仅被用作市场营销工具,而未能将统一的客户数据传递给服务、支持等其他触点,那么就是一个失败的平台。当客户在语音服务系统重输入号码后,在后续的每一次转接中仍被重复询问相同信息时,这正是数据孤岛存在的明显标志。
全渠道与互联体验
客户体验早已超越了网站、APP等数字化渠道和触点,延伸至物理世界和物联网的各个角落。
* 超越数字触点: 客户体验的触点无处不在,包括物联网设备、语音助手(如Siri、Alexa)、车内显示屏、交互式数字标牌等。企业需要为这些新兴渠道准备好颗粒化、结构化的智能内容。
* 全渠道的真正含义: Omnichannel(全渠道)的“omni”源于拉丁语,意为“全部”。它不仅指企业通过所有渠道向客户传递信息,更指企业必须监听客户可能用来反馈信息的所有渠道——即使是那些非官方渠道,例如一位愤怒的客户将投诉涂鸦在自己的货车上。
员工体验的重要性
员工是客户体验的最终交付者,他们使用的内部工具和系统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
* 将员工视为内部客户: 员工在消费生活中已经习惯了各种直观、高效的数字体验,他们不应在工作时忍受过时、笨拙的内部系统,企业应为员工提供与外部客户同等水平的数字体验。
* 糟糕的内部系统导致糟糕的外部体验: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运营商实体营业厅的营业员在现场受理客户的开户时,需要在不同的营业系统不断切换,系统相应速度缓慢,客户通过观察员工与内部系统的艰难互动,会对公司的服务质量产生负面印象。因此,投资于优秀的员工数字体验,就是投资于卓越的客户体验。
结论:六个关键词
纵观客户体验的演进,有六个词频繁出现,它们构成了交付卓越体验的行动指南:
1. 整体性(Holistic): 从客户的视角出发,将所有互动视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品牌体验,而不是孤立的部门行为。
2. 无摩擦(Frictionless): 致力于消除客户旅程中的所有障碍和不便,使其尽可能轻松、顺畅。
3. 无缝(Seamless): 确保客户在不同系统、流程和触点之间转换时,体验是连贯的,没有断点。
4. 流动(Flow): 让客户数据(包括身份、历史、偏好)随着客户的旅程在不同系统间持续、稳定地流动。
5. 问题(Questions): 始终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预测并准备好回答他们在旅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6. 任务(Tasks): 客户体验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客户高效、便捷地完成他们想要完成的任务。
正如迪士尼前首席执行官鲍勃·艾格(Bob Iger)所言:
“你做任何事的方式,就是你做所有事的方式。
The way you do anything is the way you do everything”
这句话精辟地总结了客户体验的精髓:每一次微小的互动都是品牌整体承诺的体现。只有将卓越融入每一个细节,才能赢得客户的长期信任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