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语言的魔力:场景(Context)的三副面孔

· 场景研究系列

引言:为什么“场景”如此重要?

想象一下,你听到有人说:“把它放在那里”。

如果没有任何场景信息,这句话几乎毫无意义。“它”指的是什么?“那里”又在何处?但如果这句话是在厨房里,说话者指着一个苹果,又用眼神示意桌子,你便能毫不费力地理解。

这个简单的例子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语言的意义离不开场景。在语言哲学中,精确地理解“场景”是解读人类沟通奥秘的关键。然而,“场景”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至少有三副不同的面孔。本文将依据著名哲学家罗伯特·斯托纳克(Robert Stalnaker)的观点,解析三个层次的“场景”概念。我们将看到,前两个概念是重要的理论基石,而第三个概念——“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则代表了斯托纳克理解沟通动态过程的核心贡献。掌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你将为如何构建和留用场景奠定基础。。

一、概念一:直觉中的场景(The Informal Context)

我们首先从最容易理解、也最符合日常直觉的概念开始。

1.定义与阐释

直觉中的场景,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具体而生动的对话环境。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舞台,包含了对话发生时的一切相关要素。斯托纳克认为,构成这个舞台的核心要素包括:

  • 参与者 : 对话的各方是谁?
  • 信念与意图:他们相信什么、知道什么?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目标,又有哪些分歧?
  • 物理环境 : 对话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周围的事物。

简单来说,它就是我们在谈论“上下文”或“语境”时,脑海里浮现的那个具体画面。

2. 核心作用:沟通的基础

这个直觉场景在沟通中扮演着两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 沟通的资源库: 说话者会巧妙地利用场景中双方都心知肚明的共同认知,来让听者理解自己。例如,当我指着桌子说“把它放在那里”时,我正是利用了我们共享的物理环境这个“资源”,来赋予“那里”这个词一个确切的意义。
  • 沟通的目标靶: 我们说话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场景中的某些要素。例如,通过告知你信息来改变你的信念,或者通过提出请求来改变你的计划。沟通就是一场以改变场景为目标的行动。

虽然这个直觉概念易于理解,但它过于宽泛,难以进行精确的哲学分析。因此,哲学家们出于不同的理论动机,发展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工具,试图从不同角度揭示语言的运作机制。

二、概念二:作为技术工具的“K-场景”(Kaplan Context)

为了精确处理语言的“语义学(semantics)”,哲学家大卫·卡普兰(David Kaplan)和大卫·刘易斯(David Lewis)提出了一个技术性的场景概念,我们称之为“K-场景”。

1. 定义:一个精确的语义快照

K-场景的主要任务,是处理那些意思会随着场景“浮动”的词语,哲学上称之为“索引词(indexicals)”,例如“我”、“你”、“这里”、“今天”等。为了给这些词一个确定的意义,K-场景被定义为一个“中心化可能世界(centered possible world)”。这个术语听起来很吓人,但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理解它:

想象一个包含了所有事实的“平行宇宙”(这就是“可能世界”)。现在,你在这个宇宙中用一枚大头针,精确地标记出了“谁在何时何地说话”的坐标(这就是“中心化”)。这个被大头针标记了坐标的平行宇宙,就是一个K-场景。

它就像一张包含了所有信息的语义快照,其核心就是那个“时-空-人”的精确坐标。

然而,正如斯托纳克所指出的,这个理论框架背后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动机。第一种是语言内部的语义学动机:为了让像“昨天”这样的词能在复杂的句子(如“约翰相信昨天是星期天”)中被正确地组合解释,我们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景”来锚定词义。第二种是语言外部的语用学动机:我们需要区分“一句话的意义”和“在特定场景下说了什么”,以解释沟通的实际功能。这两种动机看似指向同一个解决方案,但深刻的张力也由此产生。

2. 核心作用:确定“说了什么”?

K-场景的首要功能,是帮助我们确定一句话的“内容(content)”或“到底说了什么(what is said)”。

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假设你和我都说了同样一句话:“我饿了”。

  • 句子本身: 我们说出的句子完全相同。
  • K-场景: 但我们说话的K-场景是不同的,因为“说话者”这个坐标变了(一个是你,一个是我)。
  • 内容(说了什么): 因此,我们表达的“内容”也完全不同。你表达的内容是“你饿了”,而我表达的内容是“我饿了”。

K-场景就像一把语义学上的标尺,它通过锚定索引词的指代,帮助我们测量出一句话在语义组合规则下所表达的那个确定无疑的内容。

然而,这里正是哲学张力所在。斯托纳克援引刘易斯的观点指出,这种为了满足语义组合需要而定义的“内容”,并不等同于我们在实际沟通中所关心的那种丰富、共享的信息。它是一个技术性的中间产物,而非沟通的最终目标。换言之,K-场景是一个为解决语义学内部问题而设计的精巧工具,但它并非为解释语用沟通的动态过程而生。这就引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完全不同目标的理论工具来捕捉沟通的本质。

三、概念三:作为共享知识的“CG-场景”(Common Ground Context)

为了建立一个真正关注沟通动态过程的语用学理论,斯托纳克提出了第三个,也是他理论中最核心的场景概念,我们称之为“CG-场景”或“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

1. 定义:对话的共同基础

CG-场景被定义为“对话各方假定彼此共同拥有的信息体”。这个定义的核心在于说话者的命题态度 (propositional attitude),而非客观事实。它关注的是:

  • 心理状态: 它关心的是参与者的心理状态(他们共同接受什么信息),而不是物理环境。
  • 相互预设: 它不是“我知道什么”或“你知道什么”,而是我们共同“想当然地接受其为真,并假定对话中的其他人也同样如此”的那些背景信息。

在模型上,CG-场景被描绘为一个“语境集(context set)”,即所有与参与者共享信息相容的“可能世界”的集合。通俗地解释就是:

对话开始前,所有大家还共同认为有可能的“平行宇宙”的清单。对话的目的,就是不断划掉这个清单上的某些可能性,从而缩小范围,达成共识。

2. 核心作用:塑造沟通的动态过程

CG-场景是“语用学(pragmatics)”的核心,它规定了沟通如何动态地进行。

(1)迭代结构 (Iterative Structure) CG-场景之所以是“共享”的,是因为它具有一种无限迭代的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我接受P,你也接受P,并且我接受你接受P,你也接受我接受P……如此无限循环。”正是这种“心照不宣”的结构,构成了我们沟通的共同基础。

(2)动态更新与迁就 (Dynamic Update & Accommodation) CG-场景是不断变化的。当我说“我的猫病了”,这个行为本身就揭示了我预设了“我有一只猫”这个信息。此时,作为听者的你,面临一个理性的选择:

  • 真心接受: 如果你没有理由怀疑,你会自然地将“说话者有一只猫”这个信息更新到你们的CG-场景中。
  • 提出挑战: 如果你感到惊讶,可能会问:“等等,你什么时候养猫了?”
  • 假装接受: 如果这个前提与对话主旨关系不大(比如我们正在讨论宠物医疗保险),即使你怀疑,也可能为了让对话顺利进行而暂时接受它。

这个听者根据说话者的预设来调整CG-场景的理性过程,被称为“迁就(accommodation)”。它并非一个机械的规则,而是一场动态的协商,体现了沟通的合作本质。CG-场景就像一张不断更新的共享地图,每一次成功的沟通都会在这张地图上添加新的标记或路径,指引着对话的走向。

我们已经分别了解了三个场景概念,现在是时候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揭示它们之间深刻的区别与联系了。

四、关键对比:三副面孔,各司其职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三个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总结它们的区别。

直觉场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对话环境,包含人、事、时、地、物等一切要素。 我们日常生活中谈论“场景”时,脑海里浮现的那个画面。

K-场景:抽象的、技术性的语义工具,是一个“中心化的可能世界”,其首要作用是为语义组合规则锚定“说了什么”(what is said)的客观内容。 像一把精确的尺子,用来测量一句话在语义学意义上“到底说了什么”。

CG-场景:心理的、动态的共享信息库,是所有参与者假定为共享的命题集合,体现了“心照不宣”的共同背景。 像一张不断更新的共享地图,指引着对话的走向和信息的交换。

五、融会贯通:一个例子看懂三大场景

现在,让我们用斯托纳克自己的例子——“你是个傻瓜(You are a fool)”——来整合这三个概念,看看它们在一次实际沟通中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1. 设定直觉场景: 我在一家咖啡馆里,对我的朋友奥利里(O'Leary)说:“你是个傻瓜。”然而,坐在旁边桌子的丹尼尔斯(Daniels)听到了这句话,以为我是在说他。

2. K-场景的作用:区分“沟通失败”与“观点分歧” 丹尼尔斯为什么会误解?因为他错误地判断了这句话的 K-场景。他以为自己是这句话的“听话人(addressee)”,也就是K-场景中“人”的坐标。

  • 我实际说的内容: 由于我的K-场景指向奥利里,我说的内容是命题<奥利里是个傻瓜>。
  • 丹尼尔斯理解的内容: 由于他代入的K-场景指向他自己,他理解的内容是命题<丹尼尔斯是个傻瓜>。 斯托纳克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沟通失败(miscommunication)”,而不是观点上的分歧。我们甚至还没有就“我们正在谈论哪个命题”达成一致。

3. CG-场景的作用:真正的“观点分歧” 现在,假设丹尼尔斯正确理解了K-场景(他知道我是在对奥利里说话),但他听完后反驳说:“不,你错了,奥利里很聪明。”

  • 此时,我们的沟通是成功的,因为我们对“说了什么”(即命题<奥利里是个傻瓜>)没有异议。
  • 我们的分歧发生在 CG-场景 层面。在我们的共享信息(CG-场景)中,对于“奥利里是不是傻瓜”这个事实没有共识。我们的“语境集”(可能性清单)中同时包含了“奥利里是傻瓜”和“奥利里不是傻瓜”这两种可能的世界。 这才是真正的“观点分歧(disagreement)”。我们的对话接下来就会围绕着缩小这个分歧、更新我们的CG-场景而展开。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K-场景在**语义学(semantics)层面运作,负责确立所表达的静态命题;而CG-场景则在语用学(pragmatics)**层面运作,负责管理共享信息的状态,以及命题在其中如何被评估和接纳的动态过程。

结论:从混乱到清晰

通过这番解析,我们看到,日常生活中那个看似单一而模糊的“场景”概念,在语言哲学的透镜下,呈现出三副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面孔:

  • 直觉场景:我们日常经验的起点。
  • K-场景:语义学的精确工具,用于锚定内容。
  • CG-场景:语用学的核心基石,用于解释沟通。

掌握这种区分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让我们能够清晰地分离出两种不同的机制:一种是静态的、为语言内部语义组合服务的机器(K-场景),它负责固定一个句子的客观内容;另一种则是动态的、为实现人际沟通而协商共享信念的社会过程(CG-场景)。理解这一核心区别,是从对沟通的笼统感知,迈向对其背后深刻机制清晰洞察的关键一步。